对艺术表演团体来说,演职人员是生产力,剧场就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剧院管理剧团的模式更符合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
2002年冬,笔者与几位同事赴西欧参观考察,观看了几场文艺演出,参观了一些剧场,联想起国内剧场的情况,不禁生发出很多感触以至感叹。
感受一:剧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比如德国埃森市音乐戏剧院,从外观上看,该剧院非常普通,大约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占地面积也不大,但各种规格的排练厅、化装间、舞美制作间(五金、木工)、地下仓库应有尽有。舞美制作间与舞台同样高,非常便于舞美设计。液压驱动的货运电梯载重量可达22吨,直达舞台、制作间与仓库,使沉重的舞美道具搬运变得方便、轻松。该剧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电脑灯光系统,而且,由于建筑音响完备,不再需要国内常见的麦克风等音响系统。维也纳金色大厅同样看不到麦克风,舞台上方悬垂的只是用于录音的微型设备。法国巴黎红磨坊看上去非常破旧,同行者甚至有人说,还不如我国县级剧场的水平。但是,看了演出才发现,舞美道具的变换之迅速之繁杂,设施之先进远不可企及。我国的剧场条件与欧洲相距甚远———有的化装间不足,有的没有排练厅,灯光极其简陋,建筑音响几乎没有;舞台演出时,演出团体不得不购买或租赁灯光、音响器材,而高昂的租金、长途的运输,为本已困窘的表演艺术雪上加霜。
感受二:剧场服务细致入微。在欧洲,私车是非常普通的代步工具,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开车前往剧场。因此,地下停车场都与剧场入口相连接,观众从车库直接进入剧场。与此相连的是代订出租车。欧洲与国内不同,大街上很少有空驶的出租车,需要乘客提前预订。所以,剧场这一服务的确为观众提供了不少方便。在很多剧场的售票处,都悬挂着座席平面图,观众所购票的位置优劣一目了然。还有,在剧场售票处或其他一些繁华地点,都可以买到戏票,并且随意查询、领取演出信息资料,这也是国内剧场所不具备的。在德国艾森音乐戏剧院,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剧院不仅是观众看演出的场所,还是观众与观众之间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尽可能给他们留下较大的空间。我们注意到,该剧院前庭的内墙上一无所有,故意留白,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人就是主角,人的活动就是绘画,不需要别的什么作品。剧场也不是高贵的殿堂,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地方,从建筑上就要力戒豪华,要平民化。
感受三:剧场不一定很大,规模适中即可。从德国到法国到奥地利,我们看到的剧场都不算很大,座位大约在1000个左右。德国埃森市音乐戏剧院座位有1026个,杜塞尔多夫市艺术家协会剧场有1034个座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座位是1444个,还有两个小剧场同时演出。与国内相比,这样的剧场只能算中等。我想,这一点与欧洲较少的人口数量有很大关系。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我们听音乐会时的座位竟然是乐队后排合唱团的位置。另外,在剧场后排、二楼前廊等处还设有站席,仅站票就多达300张。灵活的售票措施可见一斑。此外,笔者曾经听说,某个演出场所有时每天演出多达3场,对剧场是毁灭性使用。但是在巴黎,红磨坊一天演出4场。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地板、乐手的椅子都稍嫌破旧。
感受四:剧院、剧场一体,以剧院管理剧团。德国埃森市音乐剧院包括了芭蕾舞、交响乐团、歌剧团、戏剧(话剧)团等6个演出团体。对这种模式,同行者赞不绝口。的确,对艺术表演团体来说,演职人员是生产力,剧场就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剧院管理剧团的模式更符合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更直接面向观众,更便于上演贴近市场、贴近观众的剧目;剧团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更有利于安排演出档期,形成优秀剧目轮换演出制度等等。国内绝大部分艺术团体都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排练、演出时剧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场租费,甚至要当地文化部门出面协调时间、租金等。笔者认为,将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分隔开来,固然不合理,但是,如若把剧场的缺失仅仅作为艺术生产成本高昂的一个原因,那是低估剧场的作用了。我想,剧院管理剧团模式,更大的更深的意义在于促进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机制的转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