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音名厂JVC于2001年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AV-36Z1500,采用JVC独有的1500I扫描技术,给业界带来难得的清新空气。1500I是何方神圣?有什么优势?为什么不采用720P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技术奥秘。
目前JVC已推出采用1500I技术的产品有:
PDP:PD-42DT3售价:980,000日元
电视机:AV-36Z1500 售价:340,000日元
JVC给1500I技术的正式名称是DET(Digital Emotional Technology)。DET技术包含4个主要部分:
●I/P变换(隔行/逐行变换):将输入的隔行信号变换成逐行信号
●格式变换(Format Conversion):
显象管:将输出信号变换到1500I
PDP:将输出信号变换到PDP屏的原始显示格式(Native Resolution)。
●DSD(Digital Super Detail):不失自然的格式变换,纤细而高超的轮廓再现。
●符合显示器特点的高画质显示:
显象管:超细点距显象管,30MHZ视频带宽
PDP:利用滤色镜提升色纯度,在信号处理中提升亮度表现。
在进行详细介绍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名词:
1500I:45KHZ行频,60HZ隔行扫描。实际的图像区域是1440I,因此也称1440I。
1125I:实际的图像区域是1080I,这是最常见的HDTV格式之一。
720P:指实际的图像区域,也经常称做768P或者750P,相应的电脑显示格式也称×GA。
480I:指实际的图像区域,也可以称525I,在电视领域里则是NTSC制。
480P:指实际的图像区域,也可以称525P,在电视领域里则是NTSC制的EDTV;相应的电脑显示格式是VGA。
1500I实际上也就是1440I,为方便描述,我们在这里采用1440I。
1440I=720P × 2 / 2 =480P × 3 /2 =480I × 3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720P-->1440I:将720P的图像上变换得到1440P,再进行隔行显示得到1440I。因此是720P × 2 / 2 就得到1440I了。 480P-->1440I:同理,将480P变换得到1440P,再进行隔行显示得到1440I。因此是480P × 3 /2得到1440I。480I-->1440I:将480I直接进行格式变换得到1440I。
现在大家看得出来,在这些变换中,都是“整”倍数的变换。“整”倍数变换的好处在哪里?
我们以720P变换为例。如果我们的电视机是标准HDTV 1125I(1080I)的,那如果这台电视机要显示720P的图像,要进行怎样的变换处理呢?如右图,720P × 4 /3 来得到1125I。由于变换的过程不是“整”倍数,依次是4个点“补”一个点,就算你使用的“补值”/插值算法再好,也会导致图像不“连贯”。
而如果我们的电视机是1500I(1440I)的,问题就相对简单。请看右图:只需要在两个点之间插入一个“新”的点就可以了。算法很“简单”,而且由于是用相邻的两个点“产生”新的点,图像就不会出现720P->1080I转换中由于3个点产生一个新点的不连贯。
同理,如果输入信号是480I/480P,在480I/480P->1080I的图像中也会出现少许不连贯。而480I/480P->1440I则由于是整倍数,不会有任何的不连贯。
为了更深入了解“整”倍数变换的意义,我提一个问题,你认为DVD机(480I/480P)转换到800×600(SVGA)后图像质量会提高多少呢?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回到当然是SVGA格式好。错!对DVD机来讲,480P比SVGA格式更好!
别忘了,讨论的前提是针对DVD,DVD上记录的原始信号是720×480的。
DVD机输出信号:480P V.S. SVGA格式:
优点:更多的扫描线。由于扫描线从480增加到600,当然扫描线更细,这一点在大屏幕上很重要。
缺陷:图像的垂直清晰度。无论使用什么算法进行480到600这种非“整”倍数的变换,不仅不能将垂直清晰度提高,反而降低图像的垂直清晰度!
原始的720×480测试图图,黑白相间,每一条黑线或白线只有一行的高度。
使用ACDSEE进行变换,注意取消“maintain aspect ratio"这一项。
这是使用ACDSEE得到的800×600图像:
你更喜欢哪一个呢?是原始的720×480还是新的800×600呢?现在你应该很清楚我们强调“整”倍数变换的重要性了吧?!你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将720×480变换到1080I和1440I,看看差别。由于1080的垂直清晰度很高,所以480-->1080的图像劣化很小,而480->1440则完全没有。在这种格式变换中,最恶劣的情况就是把720×480变换到800×600,将严重降低图像的垂直清晰度!
因此,DVD的最佳显示格式是480P而不是SVGA格式(800×600)。当然如果你有XGA或者SXGA的显示设备,则垂直清晰度劣化的缺点被高得多的垂直清晰度掩盖,而更细的扫描线的优点更加突出!
所以,如果要对DVD的显示格式进行变换,最少要变换到×GA(720P)或者1080I以上。变换到SVGA(800×600)并不会提高图像质量。
1080I转换到1500I
我们刚才还在强调“整”倍数的格式变换,那1080I怎么可以“整倍数”转换到1440I去呢?
当然不能!这的确会导致图像垂直清晰度的一点点劣化,但是由于1440I非常接近1080I的4/3倍,再加上多将近50%的扫描线,图像更加细腻。在“更多的扫描线”和“原始图像垂直清晰度”之间两相权衡,1500I还是比1080I更好。而480P-->SVGA的转换只是增加25%的扫描线,而要大大牺牲垂直清晰度,这就得不偿失了!
为什么不采用720P呢?
实际上,720P和1440I非常相似。行频完全相同,只不过720P是逐行显示,而1440I是隔行显示。我们的常识是逐行比隔行好,所以我们才要将480I转换成480P。会什么JVC要反其道而行之呢?请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是720P和1440I的优劣,而不是720I和720P的优劣。所以不能因为简单的一个结论“逐行比隔行好”就认为720P比1440I好。
选择1440I而舍弃720P的最重要原因是对1080I的日本HDTV的兼容。
由于日本的HDTV是1080I的,静止图像清晰度很高,变换到14400I之后也仍然非常好。而如果变换到720P,虽然由于逐行扫描的原因,图像更加稳定,但是静止图像清晰度大幅度降低,从1440线的垂直分辨率降低到720线。当然不行!
附带提一下两种HDTV格式的优劣:720P表现动态图像的效果更好。但是行频更高,信号占用的带宽更宽。1080I表现静止图像的清晰度更好,运动图像的清晰度不及720P。但是由于人眼对运动图像清晰度不如对静止图像清晰度敏感,因此各国的HDTV都选择了1080I。
JVC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DSD(Digital Super Detail)自动控制垂直/水平方向的轮廓,对难以处理的斜线部分进行自然补正。类似于Faroudja的DCDi技术。
高压电路、行偏转电路完全分离,彻底解决呼吸效应问题。这也是民用电视机中的首创!关于呼吸效应的现象和起因将另文介绍。
由于在AV-36Z1500中,高压电路和行电路完全分离,因此图像平均亮度的变化再也不会影响到行场偏转电路,图像非常稳定。可以预见,1500I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JVC在视频技术上的地位。原文作者:yekai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