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000是AKG最高档的HI-END监听耳机,遗憾的是中国的AKG总代理一直没有引进这支耳机,所以国内的朋友难以一睹芳容。K1000 1988推出,1989年获德国Hi-Fi Vision 年度大奖和莱比锡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欧洲设计大奖。此后价格高达1200美元,1999年后K1000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到2001年价格降至500美元左右,国内市场才有其影子,有支付能力的朋友可以从经销商处定购。每只K1000有唯一的序列号,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K1000的产量可能不到1000支。
K1000的外包装是一只双层纸箱,里面有一只木盒,一本用户手册,一根用于驳接法放大器输出端子的转接线。木盒并不大,近似正方形,原木板的制品,朴素的纹理,表面打磨的非常光滑,里面填充着海绵,K1000就在这里。K1000个头不大,跟普通耳机大小相若,银灰色的金属网罩,黑色的真皮头带,红色的过梁,这种组合有着强烈的质感,说它丑也好,说它美也罢,不得不承认它很独特,有历目难忘的效果。据说这是欧洲设计大师的乔治亚罗的手笔。
在金属网内,中央是一张方形的膜,四边与耳机框架连接,中央半球形突起的部分就是振膜。这张膜由多层材料构成,其中一层是抗老化层,振膜表面涂了一层漆,据说这是16、17世纪小提琴工匠使用的漆,可以抑制20Hz-22KHz范围内的局部振动。音圈外包裹了一只80um(1um=1/1000mm)厚的铝环,这只铝环是一个短路环,用来抑制低频的谐振峰,它还起到散热和连接磁路和振膜的作用。磁路为“通风的线性动圈磁路系统”(VLD: Ventilated Linear Dynamic Magnet System),磁体是钕铁磁体,从耳机背面看磁路是由围绕铝环一周的垂直指向振膜的小磁条组成的。振动系统中心是个空腔,填充了海绵。振膜下面有一块空间,安装了一小块线路板和一个小小的线圈,这是K1000的音色校正线路,具体功能不详。
耳机的框架是复合材料的,含有50%碳纤维,质量轻,又有足够高的强度来支撑音圈、磁路和其它组件。K1000的导线长1.5米,是AKG特别订制的,插头不是普通的6.35mm耳机插头,而是XLR四芯插头,可直接接专业放大器的XLR输出端。为了方便用户,K1000带了一根用于接驳放大器音箱端子的转接线,长7米,AKG称这条线不会给声音带来负面影响。
K1000的两侧单元上方各安装了一对小皮垫,佩带时这四个皮垫压在额头两侧,与头带共同作用将耳机固定在头上,除非头特大或特小,头部如果没有大范围的前后动作,耳机是不会滑落的。头后侧的两个皮垫的可以向外拉出一段距离,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头部,使得佩带更舒适。K1000的单元可以调整角度,这个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人耳廓的形状,让振膜可以真正与耳廓平行,通过这项功能还可以用来调整低频量感和声场宽度。
K1000的频率响应是在消声室测得的,未经任何均衡处理。从AKG提供的频率响应曲线上看, 50Hz-20KHz是平直的,在3dB范围内波动,从50Hz开始快速滚降,到20Hz下降了20dB。
K1000要求的功率是普通耳机放大器难以提供的,AKG推荐使用高档功率放大器来驱动K1000,对于晶体管放大器K1000至少要求其有8欧姆下7W的输出能力。根据K1000的用家反映,用HI-END级晶体管放大器或者电子管放大器驱动是令人满意的,这并不是说K1000只能与贵族为伍,用英国Cambridge、Audiolab8000、Quad、Naim和美国Parasound放大器也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笔者尝试了几款低价位的合并机和后级,除有个别放大器不甚理想外,大部分还都是可以搭配的。低价位的带输出变压器的电子管放大器就可以比较充分的驱动它,但是K1000 120欧姆的阻抗对于针对4-8欧姆负载设计的带输出变压器的电子管放大器而言,不但失真大,还有损坏变压器的可能,所以对于不熟悉电子管放大器、没有动手能力的用家还是应该使用晶体管放大器。驱动K1000并不是很难,要求一是放大器在120欧姆下还有比较好的输出能力,二是自身素质不要太低。笔者提醒不能或者不想在音响方面大量投资且没有DIY能力的发烧友不要尝试K1000,前端器材的投入不可能低于10000园人民币,即使如此它的表现也常令人大感头痛。
K1000的设计目的是要设计一张在耳朵前自由的准确的振动的振膜,并实现左右声道的互馈,形成左右耳间自然的相位差、响度差和音色差,充分的发挥耳廓效应,使每个人都能聆听到最自然的重放。要实现这个目的,要求K1000和耳朵之间没有反射声的存在,以防止驻波和滤波效应的产生,普通的动圈式换能器即使使用大磁体、大音圈和大量的阻尼材料也无法达到K1000的设计要求,因为普通动圈耳机必需使用耳罩来保证低频的有效再生,它利用的是压力声室机制(Pressure Chamber Mechanism),即使对开放式耳机来说,如果没有妥协也是无法设计的。动圈式换能器的 “声学开放因数” (AOC:acoustic openness coefficients,它是指声学直射(投射)的部分与声音反射部分的比)最大可以达到30%。如果使用等磁式换能器(等磁式换能器是将平面的音圈嵌入轻薄的振膜里,象印刷电路板一样,可以使驱动力平均分布。磁体集中在振膜的一侧或两侧,振膜在其形成的磁场中振动。等磁式耳机振膜没有静电耳机振膜那样轻,但有同样大的振动面积和相近的音质,它不如动圈式耳机效率高),AOC可达55%,但它的反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而且随着AOC的升高,效率降低,如果使用钕铁磁体,磁体重量会增加到难以接受的程度。静电换能器同样需要耳罩来保证低频响应,它的AOC为45%-50%。为此AKG特别为K1000设计了VLD磁路,并去除了振膜前后一切可能产生反射的包围物。根据AKG提供的数据,VLD磁路AOC可达75%,完全可以满足设计需要,K1000的互馈带来的声压差达30-40dB,远高于4dB的阈值。
这样设计的耳机是一种什么声音呢?笔者再三感觉到K1000的声音完全是前端器材和唱片的反映,主观试听这一部分笔者不只重写了一次,每次我满怀信心描述K1000的声音时都感觉它在我背后窃笑。如果您有聆听监听音箱的经验,就可以想象出K1000的音质音色,这是一种自然无染的、率真的声音,细腻、甜美、饱满这类词语用在K1000身上将是对它的一种歪曲。K1000高频极具穿透力,中频的肢体感非常好,低频限于其结构50Hz以下的超低频量感不足,但是快速有力、凝聚而富有弹性,量感适中,与高频和中频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在低频方面能与K1000相比的耳机并不多。K1000的细节十分丰富,细小的空间残响、乐器的泛音、微小的动态都得以完整的刻画出来,完全的溶于音乐之中。它的声场宽大,声像自然展开,在K1000面前所有传统动圈耳机的声场都显得窄小,只有静电耳机能与之媲美。单振膜和很少的反射声使K1000几乎不存在任何相位失真,频带的衔接不是谈论它时应该涉及的问题,瞬态毫无妥协,强弱信号的对比十分美妙,大动态的段落大有一泄千里之势。一件遗憾的事情是K1000同静电耳机相似,由于其类似平面振膜的结构,振膜运动的行程有限,大声压下会产生失真,K1000的最大不失真声压级为104dB,一般的音乐聆听是不会有问题的,这并不等同于K1000不能承受大功率,K1000能承受的瞬时功率是相当惊人的。
K1000是一件监听利器,信号源和放大器的特点在它面前一览无遗,唱片中可能会在其它监听耳机中稍显含糊的微小瑕疵它都能清晰的重放出来,这种表现不同于一些高频提升严重的监听耳机那种放 <BR>大作用,那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局部的明亮刺激,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唱片中的音乐也一样,K1000重放的是整体的美。同高档的监听系统一样,K1000对音量的失真也很敏感,唱的足够大声才好听,问题是一般人使用耳机时,响度已经大于音箱系统播放同样音乐时的响度了,这样持续聆听对保护听力也许不是件好的事情,需要用家特别注意。
与传统的动圈耳机和静电耳机相比,K1000没有传统动圈耳机声音上的局促感,也不同于传统动圈耳机和静电耳机温吞浓郁的音色。它的表现并不象K240DF和HD600这类声音忠实的耳机,这些传统监听耳机的忠实是通过精心的均衡得到的,再完美的均衡也是对自然的临摹,有时难免留于平淡,K1000这种忠实是其以极小的失真和自然的听感得到的,仿佛带人进入了音乐的内心世界。K1000也不同于静电耳机,同样是高分析力的耳机,静电表现的是轻盈柔美的天地,与K1000相比细腻柔美有余,密度重量不足,静电耳机宛如飘浮的薄纱,K1000如同五彩的丝线。K1000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处处流露出独具的匠心。聆听K1000是一件充满喜悦感的事情,它的声音是一种建立在高度真实基础上的美。K1000是人类不断挑战极限的智慧结晶,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实现了AKG的理想,超越了普通动圈耳机的局限,也实现了Eugen Beyer设计耳机的初衷--带在头上的音箱,在此向K1000的设计师们致敬!
K1000的技术参数如下:
阻抗:120欧姆
灵敏度:74dB/mW(自由场)
效率:1000mW约相对于104dB
失真:400mW下(约100dB)
偶次谐波失真:200-2000Hz ≤0.5%;100-200Hz ≤1.0%
头带压力:3.5N
质量:270g(不包括线和插头);370g(包括线和插头)
频率响应:30-25000Hz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