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业、关门、迁址,在这一年里不断能听到Livehouse传来这样的消息。4中旬,杭州知名的Livehouse酒球会改名叫“酒球大饭店”了。作为杭州历史最久、存续时间最长的Livehouse,12年历史的酒球会在疫情的第3个年头宣布转行做餐饮。
老牌Livehouse尚且如此,很多新入局者,或是还在起步阶尚未形成品牌的Livehouse,有的已经悄无声息地关闭了,有的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曾经的蓝海市场陷生存危机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国内的Livehouse一直被看作是极具潜力的演出场景。
2019年对LiveHouse是个契机,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将新裤子、痛仰、刺猬等独立乐队推向台前,LiveHouse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发布通知,明确表示要在未来“优化北京音乐演艺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分布大中小型演出场馆,重点建设一批极具特色的Livehouse小型音乐场所”。中小型演出的市场不断扩大,大城市里的Livehouse遍地开花。
《2020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20年,音乐类演出票房总收入73.79亿元。其中,Livehouse票房收入3.75亿元,仅占到演出大盘的5%。
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之下,Livehouse也是极具竞争力的。
从观演人次来看,大麦《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的数据显示,2021年较2019年上升了326%;从演出场次来看,2021年,中国Livehouse场次2万场,年复合增长率23.1%。
但在看到Livehouse高速发展的势头后,也应该清楚知道,这背后除了有综艺节目的带动,还有疫情后反弹的报复性消费因素。
随着Livehous热度逐渐趋于冷静,加上疫情多地爆发,演出市场全面停摆之后,Livehouse的生存成难题。从2020年至今,已经有大大小小的Livehouse宣布停业或改行。在Livehouse最繁荣的北上广深,这两年接连出现停业通知。据“看见音乐”粗略统计,新冠大流行期间,全国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倒闭的
Livehouse 俱乐部高达四分之一,而另外四分之一正处于倒闭边缘。
幸存下来的酒球会彻底转型做餐饮,挣扎的7LIVEHOUSE也在外卖平台上上线餐饮外卖服务,所有Livehouse都在准备好持续“过冬”。
行业报告解读生存现状
近日,针对Livehouse再度面临的巨大生存挑战,小鹿角智库发布《2022年中国
LIVEHOUSE生存与发展调研》报告,该报告立足当下Livehouse市场,全面分析,洞察趋势。
1从运营成本来看,Livehouse最大的两项开支是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其次为舞台音响设备购买和维护成本以及演出邀约成本。
曾辐射全国的TZ
House就在场地选择以及硬件设施上花费巨大心思。场地在规划阶段就导入了缜密的声学设计。舞台规格、音箱角度、调音台位置,都经过了精准测量,还采用了大量吸音材料和反射材料。斥巨资用著名音响品牌构建店铺的PA及现场多轨同期录音系统,打造完美的视听体验。专业音响系统结合专业的现场调控,使TZ
House实现了演唱会般的现场听觉体验。
2从演出频次来看,超过一半的Livehouse(占比63%)一年的演出在100场以下,25%的Livehouse受访者年演出场次不到150场。这说明,年演出场次超过150场的Livehouse就属于金字塔的中上部了。大多数Livehouse依然受困于缺乏充足且有票房竞争力的演出内容,但也有14%的Livehouse全年完全不缺演出内容,且有5%的Livehouse去年做到了一年超300场演出。
3从营收规模来看,2021年全年,74%的Livehouse营收规模在100万元以下,5%的Livehouse年营收超过了300万元,4%的Livehouse年营收超过了500万元。从商业模式来看,演出票房的分成收入依然是大多数Livehouse的核心营收来源,但亦有相当部分的Livehouse排在第一的收入来源为酒水吧台
和非音乐类商务合作。
4从盈利的角度来看,超50%的Livehouse迄今仍未盈利。18%的Livehouse在运营第三年开始盈利,但也有少数Livehouse成立的第一年就盈利了,近80%的Livehouse正尝试同时运营多元业务。
5从产业链发展来看,58%的Livehouse认为行业发展最紧缺的是政策的扶持,当然,标准化的运营、专业人才的紧缺以及缺乏资本的支持等都是困扰Livehouse行业向前发展的弱项。
6在疫情的背景下,三四五线城市绝大多数只能容纳1家Livehouse,且现在大都面临着闭店关门的命运。显然,熬到2022年,一批中小型场地难以避免倒闭的命运。相较于2020年观望后疫情下的消费反弹,2022年反而可能会是Livehouse最艰难的一年,想办法熬过去成为了行业的关键词。
7当前,独立音乐依然是全球音乐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乐迷群体不断扩圈的同时,Livehouse作为原创音乐最基础的出口,近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三年疫情下行业在发展中遭遇挫折,但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依然向好。
Livehouse聚合发力,共探行业未来
为了尝试解决行业生存发展问题,让Livehouse逃离生死线。在2022年2月下旬,全国八十多家Livehouse的经营者第一次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一起,自发组织了“2022首届LiveHouse行业论坛”,以求互帮互助共推产业发展。
大家在这次论坛上给到了一些关键点。比如,产业链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作为音乐产业的毛细血管,Livehouse算得上是所有环节的“乙方”,缺乏话语权和主动性;很多Livehouse票房不好,这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投资开新店或者扩张之前要谨慎再谨慎;Livehouse产业内的专业化发展,没有跟上行业扩容的速度。
目前,Livehouse的经营来源主要有四类,第一、分成模式,一般三七开,这适合于和有票房基础的乐队合作;第二、包场模式,乐队支付场地方固定费用,票房收入全部均归乐队所有,品牌和商业合作一般也是包场模式;第三、场地邀约乐队来演出,给演出费,承担乐队演出的差旅和餐费补贴等;第四、酒水吧台的收入。
为此主理人反复谈到要打造一个“复合型”空间场所。其实就是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张和纵向延展,增加附加值业务,把空间利用起来。
横向扩张即在经营演出的空间内,尝试多元业务经营,比如餐饮服务、承办其他类型演出等。
如北京的Bluenote内部做起了音乐餐吧,疆进酒的场地开启了摄影打卡模式;景德镇Livehouse在没有演出的时候一直在做脱口秀、分享会、派对等。
纵向延展即尝试拓展线上演出、直播等音乐演出相关渠道,开发营收渠道的同时为线下引流。有资本与技术依托的大型Livehouse或音乐平台则率先开启了线上音乐演出的商业化道路。
比如MAO
Livehouse与抖音合作请来张亚东、二手玫瑰、盘尼西林等做直播,两晚的总曝光量超5亿;安徽的OTWLivehouse和抖音合作办了一个“客厅LIVE”,集结本地音乐人在自家客厅中为乐迷直播表演。
但“自救”能力有限的Livehouse,生存就变得更加艰难。这里不妨先参考一下其他线下实体的扶持政策,拿影院来看,今年浙江温州推出按座位数给予影院补贴的纾困政策,该政策为25元/座,补贴时间是1-2季度,共6个月。报道称已经有40家影院收到472.41万元补助款。
但目前还是鲜有针对Livehouse的专项扶持政策,为此,也有政协委员建议,应该将扶持措施常态化:比如在场地租金、税收、其他硬性支出上考虑延长优惠时间等。适度降低扶持、补助门槛,让更多民营演出机构享受到扶持政策。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