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音响灯光网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近几年,“#沉浸式扩声技术”可谓是当下声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每周五的【歌手2024】、刚结束的庄心妍【Hi

陌生人】深圳站巡演又或是在首都举行的【长城音乐会】等,都用“沉浸式扩声技术”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全新音乐体验和沉浸感受,享受真正的视听盛宴,赢得极高的口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是否只能在大场合现场才能使用到、听到沉浸声?”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只需一套的灵活的“小系统”,“沉浸声”这令人陶醉的概念便能通过一副小小的监听耳机传至你的耳畔。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小系统”有着这么强大的实力?“KLANG!”

华汇KLANG品牌推广负责人——邓文祥老师将带着我们一起深入探索沉浸声与入耳监听系统结合的秘密。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人物简介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邓文祥-华汇KLANG品牌推广负责人,销售工程师,从事专业音频行业7年,负责全国范围的沉浸式混音系统推广、培训等工作;曾多次参与国内顶级大型演出活动的技术支持工作。

#访谈问答

Q1:文祥老师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A1:在上课呀,最近我们举办了一系列公益课堂。我在课堂上给学员们介绍和探讨了很多KLANG沉浸式入耳混音系统的技术理念及优势,大家反响还挺热烈的。最近演出形式的沉浸声系统被很多人知晓,以至对于沉浸式入耳系统也抱有很大的好奇心。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Q2:为什么大家都在追求沉浸声?

A2: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音频行业只有立体声,后来发展到了多声道,再到现在大家所了解的沉浸声。沉浸声是一种全新的多维音频技术,将声音从一维空间扩展成三维空间,更多的是让人们体会到声音的空间感、包围感,从体验而言,不是立体声可以比拟的。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Q3:入耳式混音系统是如何实现沉浸声?

A3:这不得不提及Binaural(双耳音频)技术;双耳音频通过学习人耳感知声音的方式来捕捉自然的聆听体验。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创造三维听觉环境,所谓身临其境的听音感受。这种方法使听众可以通过一副简单的耳机以自然而真实的方式来精确定位声源。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Q4:那KLANG系统又是怎么运用这项技术,它的优势在哪儿?

A4:KLANG的工程师们利用仿真人头在不同方向上创建脉冲响应并收集大量的数据集,重现了虚拟现实的听音效果。关键是这种虚拟的听音效果是可以实时调整、实时可控的,用户带上耳机之后,可以在控制软件上调整不同音源的位置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空间的混音。这种空间上的混音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声音定位感,各乐器之间比例清晰自然,不会产生声掩蔽效应,而且给予调音师更多发挥空间。最最关键的是,可降低耳机内混音声压级,大大保护了我们的耳朵,毕竟音频工作者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耳朵。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Q5:那么KLANG的系统会很复杂吗?

A5:KLANG系统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沉浸式音频处理引擎、个人监听系统以及传输协议控制。沉浸式音频处理引擎是KLANG系统的核心,它可以搭配个人监听系统亦或单独使用,系统配套方案比较丰富。个人监听系统顾名思义就是留给艺术家们自行创作的系统,个人进行快速操作,而这一过程大大减轻了Monitor调音师的负担。最后的传输协议控制指的是KLANG系统内部传输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包含DANTE和MADI两个行业使用率较高的网络传输协议。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Q6:文祥老师,我们知道您不仅会到一线进行技术支持,还致力于做KLANG的推广培训,您认为培训的意义在哪?

A6:说到培训的意义,如果是我,我会更喜欢用交流这个词替代培训。正因为我了解这个品牌,我理解它的产品特性,所以我想做的就是和同行们、艺术家们、调音师们去分享KLANG这个品牌,去讲好它的故事,让大家可以接触并了解目前行业内最前沿的声音技术。

我认为华汇公司能把KLANG引入中国市场有它的道理所在,就目前行业上关于舞台个人监听混音系统的品牌也比较多,而KLANG是目前唯一能做到3D沉浸式的个人监听混音系统,这种突破性超前的系统的确给艺术家们更好的听音体验。伴随着我与客户更多的接触和沟通,我更能体会到舞台艺人所需要的东西,然后更好的去服务它,实现它。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沉浸式入耳混音city不city?听听华汇KLANG品牌经理怎么说

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企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