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梅兰芳》、《牡丹亭》等一些经典剧目将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以测试和检验国家大剧院的机电系统、舞台机械系统、安全保障系统以及有关场地的运行组织服务等工作,为随后到来的国际演出季做好铺垫和准备。日前,国家大剧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详细解读了大剧院的声响效果,并介绍了在施工中攻克的六大技术难关。
国家大剧院共有3个剧场,分担不同类型的演出。橄榄厅的正前方,是大剧院最大的演出场所——歌剧场,可容纳2094人观看演出,整个舞台空间采用国际流行的“品”字形设计。实木屋顶,椭圆形的观众席,极细的银色金属管编成的“竹帘”壁面,暗红色座椅,让整个剧场看起来非常温馨。据介绍,金属“竹帘”其中有一个作用是形成“回声”,即使没有麦克风,台下每个角落的观众也能听到舞台上的声音。
国家大剧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歌剧场的右侧,则是最具浓郁中国味道的戏剧场。这里用来演出话剧和地方戏,可容纳1000人。整个戏剧场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国红。墙壁用紫色、暗红、橘色、黄色相间的竖条纹壁纸包裹,沉稳而跳跃。据介绍,这些壁纸是由杭州丝绸经过防火处理后做成的,可以达到声学上的最佳扩散效果,因此在戏剧场演出话剧,可以完全抛弃麦克风。
歌剧场的左侧就是音乐厅,最醒目的是一架巨大的管风琴,用了6500根管子,最粗的如烟囱,最细的如人的小拇指,能满足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不过,在本次长达半个月的试演期间,音乐厅没有安排演出。
6750吨钢梁架起最大穹顶
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由一根根弧形钢梁组成,这个巨大的钢铁天穹几乎可以将北京工人体育场全部罩住。令人惊奇的是,如此巨大的钢架结构中间居然没有用一根柱子支撑。重达6750吨的钢结构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学结构体系来保证安全稳定。
绝版石材装修地面
大剧院共使用20多种天然石材,分别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有来自承德的“蓝钻”、山西的“夜玫瑰”、湖北的“满天星”、贵州的“海贝花”……其中很多都是稀有品种,如产自河南的“绿金花”已是绝版石材。
地下有10层楼那么深
国家大剧院高46米,但地下深度有10层楼那么高。大剧院60%的建筑面积都在地下,最深达到32.5米,是目前北京地区公共建筑最深的地下工程。为了防止地面沉降,工程技术人员用混凝土从地下水最高水位直到地下60米黏土层,浇筑了一道地下隔水墙。这个由地下混凝土墙体形成的巨大“水桶”,可以将大剧院地基围得严严实实。
舞台和观众厅之间设防火幕
大剧院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的消防系统。设有高灵敏度的自动报警、自动喷淋和自动雨淋、气体灭火系统等各种消防设施。
具有火焰探测功能的“双波段火灾探测器”。舞台是火灾事故多发地,为此大剧院在舞台和观众厅之间设有防火幕。遇到火灾,防火幕会自动下降,将舞台和观众席完全隔离,不让火势蔓延到观众席上。
大剧院壳体上方设有机械排烟窗,公共大厅设有自动排烟窗,能及时把烟雾排放到室外。
纳米外壳不留水渍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皮肤”采用玻璃和钛金属板饰面,在壳体外设置有喷淋系统。壳体外的玻璃是防弹的,外层还涂有一层纳米材料,当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时就像水滴落在荷叶上一样,不会留下水渍。同时,钠米技术还大大降低了灰尘的附着力。
人工湖水四季恒温
国家大剧院四周绕着一圈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为了保持碧波长存,让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特地设计了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封闭抽取四季恒温的地下水,使湖面水和地下水进行热交换,始终将露天人工湖的水温控制在零上几摄氏度。
链接
简介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 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416个坐席的歌剧院、2017个坐席的音乐厅、1040个坐席的戏剧院、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其60%的建筑在地下。 2008年完工 设计:PaulAndreuandADP。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概貌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它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外部围护结构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东西长轴为 212.20 米,南北短轴为 143.64 米,建筑总高度为 46.285 米,地下最深处-32.50 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地铁天安门西站相连,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大剧院内有三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三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内部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
大剧院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三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一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合成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一个用于乐队排练;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 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灯光
在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上,安装有506盏“蘑菇灯”。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国家大剧院壳体上面的“蘑菇灯”散发的是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夜幕降临时,夜空、星光、静水、球幕、灯岸、倒影,国家大剧院将呈现出其别具一格的美丽夜景。
舞台
国家大剧院由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大部分组成。进到歌剧院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超大无比的舞台。这个舞台由一个主台、两个侧台和一个后台构成,每一个舞台又可再分成六块,这六块既可以升降成台阶状,也可以根据剧目需要高低错落,还可以升降旋转成一个斜面。由于穹顶高度的限制舞台和部分观众席位于地下。舞台顶部还设置了60多道吊杆和幕布,可以制造不同的演出场景。60块幕布可快速切换,最快只需5秒,而歌剧院的观众厅可同时容纳2400多人观看演出。
观众席
剧院里,和观众最亲密接触的就是观众席了。据介绍,在每个座椅下都会有空调送气孔。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感受不到气流的存在,却能享受到空调带来的舒适。而且下送风设计调节的是地面以上两米高度内的空气温度,与传统中央空调调节整个剧场温度相比,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还不会产生中央空调的那种噪音。
此外,座椅安有消声装置,即使观众中途离席折叠收椅,也不会发出声音。
国家大剧院之最
·世界最大穹顶
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北京最深建筑
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
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名单
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名单
戏剧总监:徐晓钟;舞蹈总监:赵汝蘅;音乐总监:陈佐湟;
设计师简介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多轮角逐,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夺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资讯热度榜
+ 更多企业访谈
+ 更多慧聪原创
+ 更多技术文章
+ 更多工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