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游客白天在清明上河园中看到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现实主义再现;那么,游客晚上在清明上河园中看到的《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则是对《清明上河图》的浪漫主义演绎。
如果说,游客白天在清明上河园中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版的北宋东京;那么,晚上在清明上河园中看到的则是一个梦幻版的北宋东京。
所以,“梦幻感”是《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是《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舞美设计风格。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所有的舞美设计,都是统一在制造“超级梦幻”的风格之中,追求“源于历史,高于历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舞美设计,充分利用了清明上河园二期的亭、台、楼、阁、桥等皇家园林景观,以及园内大面积的水域,因此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天然的舞美环境。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舞美设计近似完美。作为一个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景’是清明上河园,演出场地大多是在清明上河园的水面上,所以说《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舞美特色几乎就是天然的。”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制片人吴立新如是说。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舞台设计,运用了古典建筑的线条美,再加上湖面上的栈桥、画卷、浮台和玻璃舞台,呈现出一个地面、水面和空中三维立体、古典、唯美的实景舞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除了舞台布景之外,演员的服装设计,也是舞美的重要环节。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服装,既要考虑历史真实的再现,又要考虑舞台艺术的效果。服装设计有两个原则。第一,要有宋代的印记。第二,要有舞台艺术感,用大色块的服装,衬托演出的大场面。
700多名演员,1000多套服装,根据人物和剧情的定位,来对演出服装进行选材和设计。比如群众演员的服装比较朴素,而舞蹈演员的服装则突出了华丽、夸张与飘逸,层次感强,烘托了演出的气氛,体现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气质。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舞美设计中的道具、灯光、音响,样样皆是精品力作。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总导演张仁胜说:“实景演出的道具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体积要大,数量要多,要尽可能不破坏景区原来的风貌。《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道具有菊花船、宝马雕车、发光树、灯笼、秋千和战马,等等。”这些道具的综合运用,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动态感,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
“舞美方面,我们投入最大的就是灯光,投资达1000多万元,这是保证整个演出成功的最关键的环节。”张仁胜说。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灯光设计师,是中国戏剧学院的王宇刚教授,也是《印象・刘三姐》和《印象・西湖》的灯光设计者,堪称中国顶级灯光设计师。灯光利用了园区现有的场景和建筑,并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层次清楚,色彩斑斓,撼人心魄,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美轮美奂的世界。
另外,《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音响和湖面上的“水雾”同样让人称道。美国进口的顶级音响、环绕立体声的艺术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迷漫在湖面上的“水雾”,给演出平添了许多“仙气”和“灵气”的效果。
在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雒国栋的眼里:“《大宋・东京梦华》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演出中的水影、树影、灯影和人影,气势宏大,场景优美。以宋词里选出的一些名篇为主要场景,配合着音乐、灯光,还有演员的舞蹈,制造了一种很高境界的舞美效果。”
“天上人间。”
河南博物院丁福利研究员道出了自己的观后感:“《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的舞美设计,从直觉上来讲,给我最鲜明的感受,它就是一首词,一首宋代最美的词。”
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阕词的道具、灯光、音响等舞美设计元素,就完全体现出了原词的意境,这是舞美设计柔的一面;当杨家将穆桂英出来,战士马队“唰唰唰”奔腾的时候,犹如“沙场秋点兵”,这是舞美设计刚健、强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面,又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灯光、大型水景,各类舞美元素的有机结合,带给观众的是天上人间的舞美设计效果。”丁福利说。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让我们在流光溢彩的舞美艺术中,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本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