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音响灯光网

音响在影视中的运用及作用(二)

一、声音作为电影构成元素的出现

1、电影声音发展简史

虽然自1927年的《爵士歌王》的出现使电影进入了有声片的时代,但有声片的诞生并不像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样突然,其实人们早在此之前就已在研究记录声音的方法了。


188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它是一种能记录并重放声音的简单机械装置。这种装置上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蜡筒和一个跟膜片相连的金属针,当转动蜡筒时,金属针就能在转筒上顺序移动。如果这时有声音发出,与膜片相连的金属针就能接受声音所产生的振动,并将振动的波纹刻在蜡筒上来实现声音的记录。反之,如果转动蜡筒,蜡筒上波纹痕迹的变化就可以传到金属针上,使与之相连的膜片发生振动,重放出所录的声音。


1895年,爱迪生将“留声电影视镜”展示于众,但这种装置也不能实现声画同步,人们只能在看画面的同时听到另外从留声机里传出的声音。1902年法国人高蒙终于将电影摄影机与两台留声机同步起来,但还是因电扩声装置的缺乏与播放的声音质量太差而被淘汰。其后虽有爱迪生的第二代有声电影机的诞生,但因技术的问题,他只获得了短暂的成功。


直到光学录音装置的诞生才使真正的有声电影成为可能。1901年,路美尔研制了一种“变密式”光学记录装置;1906年,伏尔斯特发明了电子管;1907年米哈利研制成“变积式”光学录音装置;1923年,李·德福莱斯特使用光电池、电子管放大器、扬声器等电子设备成功地放映了有声电影。而《爵士歌王》和《纽约之光》的放映则宣告了无声片时代的结束。


二战的爆发带动了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磁性录音技术逐渐取代光学录音,在战后被用于电影录音上。50年代后期出现了在胶片上涂磁粉制成磁性声迹的电影拷贝,以及在一条胶片上涂两条以上磁迹的立体声带。优秀的磁性录音技术使高保真电影录音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数字技术被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在电影录音上。录音技术上的日臻完美让人们有更多的空余来填补艺术上的不足,录音已不仅仅局限在技术上,而成为一门艺术了。


2、电影声音的构成


声音在今天已是电影艺术创作源泉中的最丰富的重要来源。作为这种意义的来源,声音的艺术价值现在已被大家所公认。


经过了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与定义,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了声音的艺术构成:即语言、音乐和音响[注1]。最先加入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声音元素是语言,作为声音最主要的表现样式,语言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它给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当语言在被认为是对有声片的出现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它对默片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当时,出对白字幕对于默片来说已是一种程式化的需求,虽然出字幕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技术手段的缺乏而使用的权宜之计,而且字幕的穿插对于画面视觉节奏的连贯性是一种破坏,甚至是对观众在图像世界和文字世界作来回跳跃时的适应力的考验,但长期形成的对字幕的习惯,使语言在电影中出现的合理化经受了为期不短的声讨。但不容忽视的是,语言在电影中的出现将已对无声电影渐感无趣的广大观众又拉回到了电影院,因为此时的电影已变得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贴近生活的真实。当然,语言中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它可以被分成客观语言和主观语言两部分。客观语言还包括独白、对白和群声;主观语言包括内心独白、内心对白和旁白(解说)等[注2]。


音乐,在它还没有真正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时,早已是电影的附庸了。因为在1927年之前,纯粹意义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无声电影”似乎并没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现场音乐的伴奏。有钱的影院用大型管弦乐,而小影院也许会用一架钢琴代替。这种现场演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气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并非专为电影而作或是紧贴电影情绪的——它们大多是现成或当时流行的乐曲。并且这种现场音乐还有它的实用作用——压抑观众发出的噪声。所以,这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不仅包括无声源音乐——为影视作品专门创作和编配的音乐;还包括有声源音乐——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种音源所放出的现实音乐,以及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现在,电影音乐早已成为影视作品中煽情、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


音响是除语言、音乐之外影片中其他声音的总称,对于影视作品而言,音响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声音元素。音响与语言、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相互交替、补充呼应、互为结合以及表真、表意、表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音响都起到烘托、流畅影片的作用的。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各种音响所充斥、包围的大千世界里,或风吼雷鸣、虎啸龙吟、流水潺潺、树叶婆娑、百鸟婉转,或是车水马龙、觥筹交错……汇成这个我们可以聆听的世界。自从电影界有足够的技术将音响加入到影片当中去,电影就变得愈加亲切甚至更富有魅力。人们带着更亲近的情感看到,并且听到影视作品中,诸如闻一多在怒斥敌人的同时拍案而起,那“嘭”地一声拍击声带给人们感情上的同仇敌忾的高潮;方鸿渐孤独地走在秋风瑟瑟中的清冷街道上,而轻轻吹起他衣角的“呼呼”冷风,掀起他脚边“哗啦啦”作响地零星飞舞的纸片。这些音响都更唤起人们对主人公无望凄凉心境的感受。而表现万籁俱静的山林时,通常是沉寂的山林中只有几声蟋蟀、蝈蝈的嚅嚅微响;听得格外真切的、轻轻的脚步声走过,转而陷入无声的街道才显得死寂……正是由于有了音响的加入,影视作品才更接近完美。


二、电影音响的艺术分类讨论

1、发声属性

在影视作品中,音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就音响的发声属性而言,可分为动作音响,是指在影视作品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等在行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譬如脚步声、拍打声、相互撞击声等;自然音响,就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诸如流水声,风声,海啸声,打雷的声音等等;机械音响,顾名思义,指的是各种机器运作时所发出的声音;战争音响,指和战争相关的各种武器或军事装备所发出的声音:各种枪炮、爆炸、子弹呼啸、战机俯冲等等声音;还有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所发出的动物音响;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经过电子设备加工处理的特殊音响,例如物体在真空中运动的声音,各种低频声,我们从未见过的远古生物的叫声等,都是经过变声加工处理而成的。另外,为了在工作中易于区分各种音响,还可分为主要音响和背景音响;或根据其制作形态分为同期音和资料音等等。


2、艺术属性


就音响的艺术属性而言,音响可分为写实性音响和写意性音响两类。


写实性音响是通过有选择地利用自然音响来创作,完美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及艺术性的。电影电视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声音创作的地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为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写实性音响有了大展拳脚的天地。尤其在我国,对影片反映生活真实的要求,更使写实音响相对而言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因为写实音的多种表现意义与画面相结合给影视作品表达出具有特殊的或丰富含义的艺术效果。


就写实性音响的表现意义来说,首先是逼真性的体现。我们在拍作业时常会因一点点小毛病而重拍一遍,大多数原因是觉得不真实,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总是力求在细节上做到真实可信。现在的普通观众越来越信任“同期录音”,因为大家认为“同期录音”很真实。其实不论是同期录音还是后期制作,逼真性总是前提。比如城市的象征是:汽车声、人流川息,各种鞋跟踏在马路上的声音……,而乡村的象征是:猪牛羊的叫声,偶尔几声干净的犬吠——相对安静的环境等等。这些对于各种不同音响的真实的反映,能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地域和事物面貌。


其二便是音响的运动性。当我们坐在一列奔驰的列车上,假如又有一列车呼啸着迎面开,由于速度的叠加,我们会觉得那列车以飞快的速度开过身边,并伴着“嗖”地一声,而这种声音更夸张了那列车的速度。这种声源在运动时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音量和音调上的明显变化,被称作“多普勒”效应,在听觉上便产生了音响的运动感。于是在影视作品中,表现飞速运动的物体时,录音师对于此效应的适当加工处理,会带给观众更强烈的运动性。


音响还有其透视感和方向感。在影像或绘画上早已有透视感的表现了:远处的事物看来显得小,近处的事物看来显得大。音响也可以表现这种透视关系:一个声源由远至近的运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则由小至大。这样即使不看画面也知道了事物的透视关系。而方向感中也含有距离感的因素。当我们从一个人或物的背后听到他(它)们所发出的声音,与在正面听到的声音,与从远距离高处听到的声音,与在近距离水的听到的声音都是有着明显差异的。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以及时间的长短都需要录音师恰如其分地艺术把握。同理,在听觉感受上,音响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和在一个封闭的大空间里或在一个开阔的声场(例如草原或高山上)的不同,形成了声音的空间环境感。它可以表现出所处的具体空间,带给观众如现实生活般真实亲切的感觉。


但对于影视作品创作来说,由于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会说话,从大海的细语到大城市的一片嘈杂,从机器的轰鸣到秋雨敲窗时的淅沥之声,这一切都向我们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内容,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注3]。”所以,倘若不加以选择一味“体现现实性”,把所有自然界的声音都放入影视剧中,便如画蛇添足,体现不了主体和重点,甚至会搅乱观众的观影情绪和心理感受,反而产生不真实的感觉。那么这就不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自然主义的了。所以对于音响创作来说,要秉着艺术选择性的使用原则。


但即使是为了体现现实主义,也完全没必要因声音的非写实性而将写意性音响弃置不顾。因为写意性音响也是基于写实音响而存在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的音响声音,其原型也是生活中的真实声音。


所谓写意性音响,只是根据剧情表现的特殊需要而对自然性音响进行的加工再创作的音响效果。相对作用于影片的艺术效果来讲,这两种音响只是表现意义上的不同。与写实性音响构筑听觉上的真实世界有别,写意性音响更注重的是对于观众心理感受的影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企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