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音响灯光网

金少刚老师:人民大会堂音响难题已有解决方案

“奥迪之夜·成长的旋律”郎朗钢琴独奏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现场音效曾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何在人民大会堂的内部空间体现出古典乐雄伟浑厚、回旋层叠的音乐效果———郎朗音乐会能否做到“听上去很美”?

负责此次郎朗音乐会音响工程的是著名调音师金少刚。他从技术角度解释了人民大会堂“音响难题”的产生原因,同时介绍了这次音乐会的音响设计方案。金少刚表示,科学精确的测量手段,加上顶级音响设备,他们要尽最大努力,让每个角落的听众都能听到最自然真切的郎朗琴声。

下面是金少刚老师的就这一问题答记者的提问。

记者:很多人认为选择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音乐会是一次“冒险行为”。为什么人民大会堂不容易产生完美的音乐效果?

金少刚:在建筑声学上,我们有一个主要的指标,叫做“自然混响”。一个房间的自然混响如果长,声音听上去就会丰满回旋;反之就短而清晰。

人民大会堂最初在建造的时候,为它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开会。开会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人清楚地听到人声,所以自然混响一定得短———像当初他们在顶上和墙上装置矿渣棉、吸音板等,都是为了这个而设计的。但是举办音乐会的场所,自然混响一定要长,这样才能保证音乐的丰满度。

记者:那么,你们主要采取了哪些手段解决这种建筑声学上的难题?

金少刚:首先,我们以科学而精确的技术手段,计算人民大会堂每个区域角落的频率响应和声压级———包括二楼的席位,要争取让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听得清楚和自然———听众可以对我们这方面的技术百分之百放心。

还有就是喇叭摆放位置,这个太重要了。人民大会堂的台口左右两边是目前唯一的喇叭位置,可以一边放一组,但是其他地方就不行。尤其是舞台中心顶部没有吊点,不能放喇叭,不符合真正专业的要求。那么我们就会在舞台中心点的下方摆一组喇叭,这样做可以有效弥补舞台中间形成的“空洞”。

记者:针对郎朗这次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对你们来说,在技术方面还有什么特别的挑战吗?

金少刚:我们行内讲调整音响电声系统,会追求一种“极致境界”,就是“还真”———最好能在建筑内部产生自然的反射、折射,还原音乐真实的音色———这也是这次我们为郎朗音乐会调整音响的主导设计理念。因为这次是个人钢琴独奏会,没有其他乐器或电声的陪衬,所以我们希望钢琴的琴声在人耳听来非常自然,好像郎朗坐在你身边弹琴一样。

记者:的确富有挑战性。

金少刚:没错。一个合适的音乐厅最多容纳两千到三千人,但这次人民大会堂却有五六千的观众席位,我们必须要用喇叭、扬声器等等设备来增强音响效果。我们最终希望,尽管用了音响,效果却好像没有用一样,根本没有喇叭的感觉。

另一个挑战就是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它实在太大了,连交响乐团都很难填满,更何况单单一人和一架琴。所以,这次音乐会的确是挑战多多,我想它不仅考验我们的音响设计,也考验郎朗在舞台上的控制力,做好了,是很激动人心的一件事情。

记者:介绍一下这次音乐会使用的器材好吗?

金少刚: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国际顶级音响品牌MeyerSound系统。这是世界上适合大型场地演出的顶级音响品牌,也是古典音乐会的佼佼者。它能使演唱者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穿透力极高。在美国,歌舞剧演出几乎都用它。在国内,“三高”演唱会以及这次帕瓦罗蒂演唱会,登场的也是它。不过这次我们用的这套型号还是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

记者:所以从设备和技术方面看,这次的音乐会准备应该非常充足了?

金少刚:去听郎朗钢琴独奏的听众,一定都是有古典音乐修养的人,一定不只是喜欢郎朗,更懂得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的美。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现场硬件条件达到最好———但它仍然是一种辅助,而台上和台下的音乐交流和感应,才应该是一个完美音乐会的决定性条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企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