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音响灯光网

钟厚琼:国际上第一部专用公共广播行业国家标准如何炼成?

音响灯光网_hczyw慧聪网_专业音箱_舞台灯光_会议系统_话筒麦克风_展会买团 2016-11-17 11:06 来源:慧聪音响灯光网 来源:钟厚琼

钟厚琼:国际上第一部专用公共广播行业国家标准如何炼成?

慧聪音响灯光网报道

据说,德国工业制造领先世界的秘诀之一,就是德国工业高度“标准化”,但在中国专业音视频行业来说,“标准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欠缺的词儿。建立标准化不止要有成熟的生产制造体系,还得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并且还得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客服重重困难。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而要推进中国的标准国际化则更是一件难上加上的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每一步的不易。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总有这么一群专家、企业家愿意热心投入,积极推动着行业标准化的进程,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步却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步。本文由《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中译英项目翻译组主要成员之一、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秘书长钟厚琼老师整理,这是钟老师首次将幕后感悟公之于众,其中对推进行业发展的热情与付出值得我们敬佩和点赞,借此也向每一位致力于推动行业发展的默默付出的老师们表达敬意!

钟厚琼:国际上第一部专用公共广播行业国家标准如何炼成?

钟厚琼老师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2010)是国际上第一部专用公共广播行业国家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在公共广播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家科技进步在工程中应用的典范之一,值得我们向国内外进行宣传和推介。住建部在2013年11月12日发布了《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建标 [2013] 169号),《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中译英项目被列入该计划。这是我国电子工程类国家标准中,首个由住建部立项的中译英项目,也是我国国家标准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开拓性探索和尝试,可以说意义非常重大。该项目已于2016年3月17日通过了住建部和工信部的联合评审验收。笔者都是该项目翻译团队的主要成员,经历了整个标准的翻译工作过程。这里介绍的内容包含了笔者对参与该项目工作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仅供参考和借鉴。

该项目的立项背景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2010)(简称《规范》)于2010年5月31日由住建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并于201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本规范是我国第一部公共广播行业的国家标准,同时也是国际上第一部该行业的技术规范。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廓清了跨国企业在我国市场制造的乱象,确立了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填补了国际上公共广播标准领域的一项空白。当时的建设部和工信部对《规范》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规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公共广播系统当今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建设部-工信部对本规范联合审查所得出的结论)。

《规范》的诞生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公共广播领域的雄厚实力和领先水平,也是我国科技进步在工程中应用的典范之一,有益于行业,有利于国家,值得我们在国际上进行宣传和推介。住建部在2013年11月12日发布了《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建标 [2013] 169号),《规范》中译英项目被列入到该计划之中,这是被国家正式立项的首项电子工程类国家标准中译英项目。项目要求完成的期限为2年(2014年~2015年)。受工信部有关部门的委托,由该标准原主编单位——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负责中译英项目的实际操作,并负责组建翻译团队(简称团队)来开展该标准的翻译工作。

项目工作过程介绍

要将我们自己原创的国家标准翻译成英文版本,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首先,成立项目翻译团队的工作就煞费苦心。因为标准翻译工作要求团队的成员既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全面且到位地理解原标准,同时又要精通英文。

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些组织和机构都派出了它们精通英文的业务骨干或资深专家,部分还是知名的海归学者,加入到翻译团队中。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个英文基础良好的原标准编制组成员也加入了团队。

2014年5月24日,《规范》中译英项目团队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工作的启动会。出席会议的人员包括工信部电子工程标准定额站相关领导、团队全体成员以及其他受邀参会的业内专家。启动会上,经过大家的讨论和研究,确定了《规范》中译英工作的指导思想。

2014年9月19~21日,团队在宁波召开了翻译稿审改会议,这是继2014年5月在北京召开标准翻译工作启动会后的第一次全体成员出席的译稿审改会议。团队各位专家对当前翻译稿(第三稿)的质量普遍表示满意,但是部分专家对一些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定冠词的用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经过讨论,这些专家的部分意见和建议被接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翻译第四稿。宁波会议后,团队的各位成员又对翻译稿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和校对,并通过邮件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迪士普公司的几个团队成员还多次召开碰头会,对译稿进行认真的讨论和仔细的校对。

为了使标准译稿更加完善和符合国际主流英文标准的习惯表述,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将标准翻译稿发给了以英语作为母语的海外客户,以征求他们对译稿的意见。迪士普公司甚至专门邀请了新加坡的经销商到广州,由团队负责人钟恭良教授为来宾宣讲《规范》,使客人们对该国家标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迪士普公司的海外客户们都表示很乐意帮助我们,从英文角度来审查和核对该标准的翻译稿,而且都反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反馈内容被团队吸纳并使用到了标准译稿里。

在2014年至2015年两年时间里,除了召开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译稿审查会之外,团队还进行了6轮翻译稿意见征集工作,共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稿30多份,收集到的意见或建议超过150条。部分意见和建议被团队接纳并融入到了翻译稿中。

此外,团队为了验证译文的可懂度,做了一个有意义的试验,就是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让该大学的11个声频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在事先没有看过任何有关公共广播方面的中文文献,也没有看过该《规范》的中文原稿的情况下,将在译文内截取的80条英文语句翻译成中文(俗称盲翻译),再将英译中的译文和原中文标准的对应内容进行比对。我们将比对的结果按其准确度,分为三个等级:(1)逻辑不对、意思不对;(2)意思大致相同,用词不对;(3)与原文相差不大,基本一致。最后,对每条语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每条语句的盲翻译结果在三个等级上的分布,再对80条语句的盲翻译结果进行整体统计,由它们的准确度在三个等级上的分布状况来判定标准英文译稿的可懂度和合理性。从最后评估的结果看,标准英文译稿的可懂度和合理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钟厚琼:国际上第一部专用公共广播行业国家标准如何炼成?

2015年9月17日,《规范》中译英项目团队在武汉召开了翻译送审稿定稿审查会。会后,团队根据专家们的最后意见,形成了提交给住建部和工信部评审验收的《规范》中译英项目送审稿。

2016年3月17日,住建部和工信部联合组成了审查组,在北京召开了《规范》中译英项目验收评审会。会上,审查组专家高度评价了翻译团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并充分肯定了送审稿的翻译水平和质量。专家们一致认为:送审稿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翻译细则》的规定和要求;能忠实于原文,符合完整、准确、规范、统一的原则;内容、术语表述准确,语法恰当,行文流畅。最后,《规范》中译英项目顺利通过了住建部和工信部的联合评审。

《规范》中译英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北京召开的项目工作启动会上,经过与会专家的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了《规范》中译英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住建部下发的《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翻译细则》(简称《细则》),他是住建部为保证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翻译质量,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翻译出版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各有关部门、工业建设领域各行业和工信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意见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细则》规定了很多具体译法,特别是标准的封面、前言、公告以及标准习惯用语等等。牵涉到这些方面的内容时,在翻译时原则上应照抄。

标准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标准规范除应符合本标准(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编制本标准中,我们按要求采用了已有《声学名词术语》GB/T3947-1996,《声系统设备一般术语解释和计算方法》GB/T12060-1989,《电声学术语》SJ/T 10444-1993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已有部分名词或术语的表达方式。

根据《细则》的精神,原中文标准中已有的英语词句原则上应保留不变。而对来自于英语技术标准的中文术语,则恢复其英语表述。

鉴于外国译作中作者的中文译名通常都附有其母语姓名,所以在标准译文中中国人的姓名在拼音之外,还保留了其汉字姓名。

译文中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的名称以及组织、著作的名称,均采用其官方或既定的译法。

标准译文的行文格式,主要参考有关的国际系列标准得格式来编制。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和国际标准编写规则的差异说明

在进行标准翻译时,为了使译文的结构能和国际标准的编写规范相匹配,团队参考和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我国工程建设类标准编写规定和国际标准的编写规则存在一定差异。这两个文件对标准编写的主要差异是:术语和定义格式的排布不一样,对图的标识(编号)的规定不一样,对标准内条文编号的规定不一样。

团队就该问题向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了反馈和咨询,主管部门要求我们按照我国住建部的《细则》的相关规定来编排我们的标准译文。

结束语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2010)中译英项目,在相关领导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翻译团队各位专家的协同努力下,历经两年时间的艰辛工作而顺利完工,并于2016年3月17日通过了住建部和工信部联合组织的验收审查。

钟厚琼:国际上第一部专用公共广播行业国家标准如何炼成?

钟厚琼简介

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 秘 书 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曾参与制定3个国家音视频5年规划,主笔完成5个国防科工委前瞻性研究报告,担任多项进口项目的首席翻译,《公共广播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和英文国际标准主编人员之一,出版有《高保真扬声器和扬声器箱》、《电视技术手册》、《微机的原理与应用》等译著。译有包括“5级音质评价”在内的德国DIN标准和有关国外音视频技术文件数百万字。曾多年担任电子部电声专业网秘书长和声频工程分会秘书长,从事电声技术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企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