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音响灯光网

音响名牌期待市场认同

去年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重新启动了“A”字标志的评授工作,这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首批获得“A” 字标志的企业将携新品在上海国际音响展上亮相,部分人士对“A”字标志的重新启动发表了以下看法:


金正龙:音响行业以前相当混乱,恶意价格倾销、以次充好、无序竞争相当严重。同时,音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商品,普通消费者对其不是很了解,一些不自觉企业的不透明操作很容易使消费者上当受骗。比如,本来没有环绕立体声功能的产品,一些企业也宣称是家庭影院。


即使购买音响的消费者,他们对音响、音乐的欣赏水平也不一样,甚至有很大差距。“A”字标志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消费者购买音响提供了引导,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再之,中国音响行业大约有300多家企业,企业数量太多特别是小企业太多,也是造成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通过“A”字标志的评定工作,在行业内形成了引领行业潮流的标志性企业,进而形成优质音响企业群体,有利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兼并和联合,对行业的健康成长将会大有裨益。


实际上,“A”字标志已经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行业协会还没有收到对获得“A”字标志企业产品的投诉。今年春节前后,获得“A”字标志企业的销售量同比增长50%~100 %,这都说明了“A”字标志是成功的。


荣剑英:音响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企业应该树立高标准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完善售后服务,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第二,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平竞争;第三,行业协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制定行业规则,倡导企业自律行为,从行业的角度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


“A”字标志重新启动的初衷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可以肯定这是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作用的结果。“A”字标志作为一个规范市场的手段,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利益。其实,有行业协会出面维护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也符合国际上的惯例。


不过,“A”字标志认真贯彻执行,关键是行业协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此外,企业也应该积极进行自律,以“A”字标志为契机,脚踏实地把经营做好。


除了“A”字标志重新启动之外,从今年5月1日以后,没有经过“ 3C”认证的音响产品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对于这项国家强制性认证制度对音响产业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金正龙:“3C”认证的强制性实施,当然对中国音响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3C”认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安全认证,这对所有的商品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对于音响行业来说,“3C”认证的效用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一点,因为众多的音响小厂因为达不到“3C”认证的认证标准,不得不退出市场,这无疑净化了音响市场。


当然,“3C”认证和“A”字标志对音响行业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同的,“3C”认证是国家强制性的质量安全认证,或者说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保证。而“A”字标志作为一个音响行业的名牌商标,是对音响企业的综合考察。企业仅仅满足“3C”认证的标准还不行,“A”字标志才是对它们的全面考察。


荣剑英:实行国家强制认证在国际上是通行的,这是出于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最基本考虑。 不具备生产条件的音响企业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没有安全保障的音响产品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都是一个威胁;其二,劣质企业的不规范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第三,大量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实际上是一个种资源浪费。


概括地说,“3C”认证制度可以使资源配置在音响行业里合理流动,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A”字标志和“3C”认证实施过程中,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克服解决?


金正龙:“A”字标志仅仅为音响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名牌的标志。 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A”字标志不实行终身制,其有效期为两年,在此期间还要接受行业协会所组织的复查。“A”字标志评定工作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一旦发现企业产品质量下降,或者其他有损“A”字标志形象的情况,行业协会要立即终止“A”字标志的授权。


对于“3C”认证,有的企业反应认证时间太长,推出的新产品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认证。不过,整体上“ 3C”认证是没有问题的。


荣剑英:二者最本质的作用都是为了规范音响市场,只不过前者更倾向于行业自律,而后者侧重强制执行。“ 3C”认证应该比“A”字标志更重要,两者的功过是非还要看以后发展的情况,不过,我可以预测它们都会对音响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音响产业经过去年的诚信危机之后,制约当前音响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中国音响产业还存在哪些问题?


金正龙:技术落后是当前制约音响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比如,音响的编解码技术都掌握在杜比、DTS等国外企业手中,我国企业不但要缴纳不斐的专利使用费,而且在技术上只能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走。


我国音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工艺、设备等都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但是在技术研发方面我们和世界水平还差很大一段距离。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两年能够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企业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 制约音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市场环境问题。虽然,“ 3C”认证和“A”字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音响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好,无序竞争、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行为还时有发生。最近国务院决定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其中“打假”是最重要的一环,音响行业协会和音响企业将紧密配合国务院的行动,扫除 阻碍音响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此外,目前行业内存在一些企业之间相互争斗的现象也不是好兆头。行业协会呼吁企业之间应该紧密团结,进行正当有序的竞争,同时,行业协会决不会支持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荣剑英:我倒没有觉得音响产业有什么“诚信危机”。我认为,真正制约中国音响产业发展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国内音响企业大都技术水平不高,技术研发能力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第二,音响作为和文化有关的产品,国内消费者的音乐素质以及CD、DVD等音像制品的丰富程度也是制约中国音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不但需要音响企业做 好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而且还要做好音响产品和音乐文化消费的引导工作。


专利费:坚持“双赢”原则


与其他家电产品相比,中国音响行业更加缺乏核心技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音响企业似乎总是被6C、3C 、1C、杜比、DTS等专利收费公司搅和得头昏脑胀,面对这个问题,中国音响行业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金正龙:在专利收费问题上,行业协会一贯坚持要实现“双赢”的原则。中国企业从来都没有说不缴纳专利费,只是所缴纳的数额应合理,行业协会向来都认为要按照WTO的规则合情合理地谈判。


那些拥有专利技术的国外公司要想占领中国市场,仅仅依靠专利技术打压中国企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即使在音响整机市场上,专利收费公司通过征收专利费,压制了中国企业而略占上风,但是,它们元器件的销售市场也将受到沉重的打击,毕竟中国企业是它们元器件最大的购买者。所以,专利收费公司应该对中国市场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争取与中国企业保持双赢的关系。 荣剑英: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音响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尊重知识产权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在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国外企业似乎抓到了中国企业的把柄,它们把征收专利费作为同中国企业竞争的一种手段。国内企业所要做的是积极应对,认真学习WTO的规则,增强在国际市场生存的能力。与国外企业进行专利费用谈判时,最好由行业协会来牵头。


品牌:市场认同才是硬道理


中国音响产业一度没有国产名牌,但是近两年,爱浪、CAV等国产音响品牌迅速突起,有人认为他们之所以有一定的知名度,与他们资本运作的灵活性和特许经营的畅通渠道不无关系,他们这种做法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中国音响行业又是怎样创造自己的名牌的?


金正龙: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产品,其他的东西只能起到附属的作用。每个企业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其他都是子乌虚有。爱浪、CAV在中国音响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因为它们的音响产品质量过硬,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特许专卖做得好。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知名品牌不是评出来的,虽然,包括“A”字标志在内的行业评定为企业创立名牌提供了一种手段。名牌最终是市场认同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索尼电器、宝马轿车都是驰名世界的名牌产品,但没有谁说这是哪一个组织评定出来的。


不过,对于中国市场,特别是音响行业,市场认同机制还不太完善,可以把评定作为一种手段,来帮助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从而加速名牌产品的产生。“A”字标志评定工作的本质也只是给音响企业提供一个平台,让企业自己打造中国音响的名牌。


荣剑英:打造中国音响行业自己的名牌,最终要靠市场潜移默化的认同来解决。针对当前中国音响市场的状况,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要有“心智”。音响企业要有一个品牌“梦”,也就是一个品牌的战略规划。如果大多数音响企业仅仅局限于进行组装加工赚取眼前的蝇头小利,毫无品牌的概念,那么中国音响名牌将遥遥无期。


第二,要有“力智”。打造中国音响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企业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创企业品牌应该从产品开始,不应该为了资本而资本,为了人才而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脚踏实地做好经营管理工作。 第三,要有“悔智”。虽然中国音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仅仅是加工制造而已,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太强。这时候,企业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增强危机公关的能力。


如果中国音响企业做到这几点之后,再通过市场的筛选和认同,那么中国音响名牌便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企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