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三极管除了可以处于放大状态外,还可充当开关器件。电子管的这一特性被计算机研制者所利用,计算机的历史也由机械时代而跨进了电子时代。电子管的发明者就是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1873~1961)。
1883年,发明家爱迪生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项实验: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一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他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而产生了微弱的电流。爱迪生只是把它记录在案,申报了一个未找到任何用途的专利,称之为“爱迪生效应”。
1885年,30岁的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博士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如果在真空灯泡里装上碳丝和铜板,分别充当阴极和屏极,则灯泡里的电子就能实现单向流动。1904年,弗莱明研制出一种能够充当交流电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的特殊灯泡——“热离子阀”,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空二极管。然而,直到真空三极管的发明后,电子管才成为实用的器件。
德福雷斯特1873年8月26日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孩提时期的德福雷斯特并不出众,被老师认为是个平庸的孩子。他的惟一爱好是拆装各种机械小玩意,20岁那年他考取了耶鲁大学,但在学校除了电学、特别是电磁波传播之外,他似乎对其他事都不感兴趣。1899年,他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899年秋,德福雷斯特正在撰写博士论文《平行导线两端赫兹波的反射作用》。在此期间,一年一度的国际快艇比赛就要在纽约揭开序幕,恰逢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来访。那天清晨,马可尼登上了停泊在港口的一艘军舰,及时地把比赛的消息用无线电报拍发回来。整整5个小时,《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总部收到了马可尼发来的4000多字的新闻报道,使美国新闻记者们叹服。人们要求“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在港口为他们做一次现场演示。德福雷斯特自大胆走到马可尼的身后,仔细研究起无线电设备来。马可尼告诉他,由于“金属屑检波器”的灵敏度太差,严重影响收发效果。
1902年,他在纽约泰晤士街租了间破旧的小屋,创办了德福雷斯特无线电报公司。
当英国弗莱明发明真空二极管的消息传来,德福雷斯特也选择了一段白金丝制作灯丝,也在灯丝附近安装了一小块金属屏板,把玻壳抽成真空通电后,果然也“追寻”到电子的踪迹。他抓起一根导线,弯成“Z”型,小心翼翼地把它安装到灯丝与金属屏板之间的位置。德福雷斯特极其惊讶地发现,Z型导线装入真空管内之后,只要把一个微弱的变化电压加在它的身上,就能在金属屏板上接收到更大的变化电流,其变化的规律完全一致——德福雷斯特发现的正是电子管的“放大”作用。后来,他又把导线改用像栅栏形式的金属网,于是,他的电子管就有了三个“极”——丝极、屏极和栅极。1907年,德福雷斯特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了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专利。
帕洛阿托市的德福雷斯特故居,至今依然矗立着一块小小的纪念牌,写着一行文字:“李·德福雷斯特在此发现了电子管的放大作用。”用来纪念这项伟大发明为新兴电子工业所奠定的基穿德福雷斯特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一生获得了多达300余项专利。他的发明为他赢得“无线电之父”、“电视始祖”和“电子管之父”的称号。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